在混凝土拌和站轟鳴的設備間,在原材料堆場揚起的粉塵里,總有一個佩戴駐隊黨代表袖標的身影穿梭其間。他是政策法規的“傳聲筒”,是安全生產的“守門人”,更是一線工友的“貼心人”。他以“紅色紐帶”串聯生產鏈條,將黨建工作嵌入拌和站管理的每個環節,用“黨建精度”提升“生產質效”。今天,讓我們聚焦一公司武松高速項目拌和站管理中心駐隊黨代表董世宇的實干故事。
料倉與操作間的“雙料管家”:以規范與技能夯實生產基石
拌和站原材料管理曾是“老大難”,董世宇帶著《設備物資進場驗收管理辦法》蹲守料倉,創新“三查三對”制度,設“制度執行紅黑榜”,讓每車料都“過篩子”,過磅員老黃感慨“老董比質檢工程師還嚴格哩!”。
針對新工人安全意識薄弱問題,他編印《拌和站十大風險點圖解手冊》,將規程化作漫畫口訣;適時舉辦“擂臺比武”,讓老操作員演示實操技能,優勝者可去“積分超市”換勞保用品。他還借安全生產月競賽、生產例會開展培訓,幫助工人補技能短板,筑牢安全防線。
開展黨代表派駐班組對接會(劉玉良 攝)
中控室與工區的“破局能手”:用調度與攻堅破解生產堵點
面對觀音寺長江大橋邊跨施工混凝土供應緊張難題,董世宇連夜繪“調配作戰圖”,建“動態庫存臺賬”,靠錯峰運輸提升效率,為世界梁寬最寬、重量最大的混凝土節段梁施工提供保障。
他牽頭成立“青年突擊隊”,帶10名青年骨干定“引橋施工周計劃”,讓施工“像上了潤滑油的齒輪”。青年突擊隊員周明贊嘆:“董工的點子總比困難多,現在生產線開足馬力,進度拉滿。”
指導實驗(劉玉良 攝)
宿舍與生活區的“暖心使者”:以真情與關懷凝聚工友力量
董世宇手機里存著10余名工友的家庭檔案,筆記本記滿“小訴求”,解決一項就用紅筆勾銷。得知王師傅犯了腰疼,他主動協調班組臨時調整排班,并及時聯系其家屬,工作之余還會從食堂打包熱乎飯菜送去他宿舍,讓王師傅的妻子能安心照顧病人。
他推動建立完善“工友積分制”,工友參與專題安全培訓、提合理化建議、上報安全風險可累積積分,換生活用品、防暑降溫品或勞保用品。“在這里干活像在家一樣,有困難找老董準沒錯。”湖南焊工陳師傅笑著說,他剛用積分換了兩瓶洗發水。同時,他推動在拌和站建成“黨建文化長廊”,并在傳統節日時組織“工地家宴”,讓遠離家鄉的工友們感受到濃濃的煙火氣和歸屬感。
同班組人員交流(劉玉良 攝)
設備與現場的“安全衛士”:憑鐵律與防控守護生產底線
“限位器失靈必須立即整改!”凌晨3點,董世宇緊盯攪拌機限位開關。他制定“三查三改”機制,嚴查設備隱患。針對車輛盲區,他牽頭裝360度監控,劃“安全黃線”,組織“防御性駕駛”培訓。自他駐隊后,拌和站實現安全生產零事故,為打造平安百年品質工程添力。
從料倉到操作室,從生產線到生活區,董世宇以“腳底沾泥”的務實作風,將“六抓”任務化作破解拌和站管理難題的“金鑰匙”,在平凡崗位上詮釋著駐隊黨代表的擔當。正如他常說:“拌和站雖小,卻是工程質量的‘心臟’,只有把黨建工作嵌進去,才能讓紅色引擎釋放最大動能。”